編者按:在徐家樓街道,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穿梭于樓道街巷之間,用腳步丈量民情;他們用雙手傳遞著溫暖,以真誠化解矛盾;他們的故事沒有驚天動地,卻如點點星火照亮村社區每個角落。為充分展現他們默默奉獻、為民解憂的良好風貌,徐家樓街道現推出“發現‘閃光的’你”專欄,通過圖文記錄他們的日常,在字里行間遇見那些被汗水浸潤的微笑、被時光鐫刻的堅守。今日,就讓大家一同走進徐家樓街道宅子村,將鏡頭對準街巷間的 “水管衛士”王永剛,探尋他平凡故事里的責任與擔當。
魯網9月14日訊管道連著萬家生計,維修關乎村民日常。作為基層服務的“老黃牛”,王永剛無懼寒暑,以嫻熟技藝保障一村用水,用熱心與責任贏得全村信賴。
(資料圖)
用腳步踏遍管網,做活水脈的“巡線兵”
王永剛秉持“四心”原則,每日巡查村內管網,及時排查隱患,形成“發現 - 維修 - 復查”閉環,守護供水安全。
今年盛夏,烈日炙烤著宅子村,地表溫度直逼35℃。獨居的李奶奶突然發現家中停水,焦急之下撥通了維修電話。剛剛結束三個多小時戶外巡查的王永剛,未來得及吃一口早已冰涼的午飯,便扛起工具箱趕赴現場。經檢查,是院內一段地下管道因高溫老化發生破裂。他二話不說,俯身跪在滾燙的水泥地上,徒手清理破損處泥土。陽光直射下,他的臉頰被曬得通紅,豆大的汗珠不斷從額頭滾落,砸在地面上瞬間蒸發。一個多小時里,他始終保持著半跪半趴的姿勢,小心翼翼地更換管道、密封接口。當水龍頭重新流出清澈的自來水時,李奶奶緊緊拉著他沾滿泥土的手,眼眶泛紅:“永剛啊,真是太謝謝你了,這么熱的天,你可真是幫了我的大忙!”王永剛只是笑著擺擺手,擦了擦臉上的汗水,又匆匆趕往下一個巡查點。
憑巧手破解難題,做技術過硬的“巧工匠”
宅子村部分管網年代久遠,維修難度大。王永剛憑借二十多年經驗,練就“聽聲辨漏點、摸管知問題”的絕活,還帶教徒弟,學習新技術,推動維修團隊從“經驗型”向“技術型”轉變。
上個月的一個清晨,村東頭主管道突發爆裂,噴涌的水流很快漫到路面,幾十戶村民的用水受到影響。接到消息后,王永剛火速帶隊趕到現場。他拿出聽漏儀,俯身在積水處仔細聆聽,憑借多年積累的經驗精準判斷漏點位置。“大家先分段止水,咱們采用局部開挖的方法,盡量減少對路面的破壞!”王永剛迅速制定維修方案。團隊成員按照計劃,有條不紊地關閉分段閥門,搭建臨時排水設施。王永剛則親自上陣,手持工具小心翼翼地挖掘泥土,生怕損傷周邊其他管線。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奮戰,破裂的管道成功修復,供水恢復正常。原本預計一天的維修工作,半天就完成了,村民們紛紛駐足稱贊:“還是永剛技術好,不僅修得快,還沒把路挖得亂七八糟!”
以真心回應需求,做村民信賴的“貼心人”
無論白天黑夜、刮風下雨,只要接到報修電話,王永剛總能第一時間趕到。他主動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總結“定期回訪、提前維護”工作法,降低管道故障發生率。
去年冬天,寒潮突襲。村里的王大爺發現太陽能水管凍裂,水流順著陽臺流到客廳,年過七旬的他手足無措,急忙給王永剛打電話求助。當時已是晚上8點多,王永剛剛結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得知情況后,他毫不猶豫趕赴現場。蹚水關閉閥門、清理積水、更換管線,還貼心為管道包上保溫棉。一切安置妥當后,他耐心向王大爺講解防凍技巧,王大爺感動道:“永剛啊,今天的事真是太謝謝你了。”
“村民的水龍頭能順暢流水,就是我最大的心愿。”王永剛用樸實的話語和實際行動,穿梭在街巷之間,忙碌于管道之上,用責任與擔當,成為宅子村最溫暖的底色。(通訊員 孫可心)
責任編輯: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