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年來,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頭號殺手”,并呈現明顯年輕化趨勢。數據顯示,全國患者人數已突破3.3億,40歲以上人群因長期壓力、缺乏運動等因素,成為隱性高危群體。
9月20日,由北京大醫公益基金會主辦、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指導的“心路”公益項目在西安城墻安定門正式啟動。活動以徒步+健康科普的形式,集結社會各界力量,倡導高質量慢病管理,通過提升患者及大眾的健康素養,幫助更多慢病患者享有更健康、更高品質的生活。
“臨床上,越來越多年輕人因急性心梗接受支架手術,不少患者只有三十多歲,這一趨勢令人擔憂。”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郭寧教授在活動中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類人群往往存在肥胖、血糖血脂血壓異常但知曉率低等共同特征,同時正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階段,一旦患病,對個人、家庭和社會都是沉重打擊。“我們古人有句話叫‘上醫治未病’,如果這部分人群能夠早點關注風險因素,盡早篩查疾病風險,情況就會好很多。”
郭寧表示,“早防早治”是心腦血管疾病防控的基石,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一直致力于推動高質量的診療服務與疾病全周期管理。心血管內科與內分泌科、體檢中心設立聯合門診,有效篩查高風險人群。積極開展科研工作,結合西北地區實際情況,形成標準化的臨床路徑。同時,通過改進化驗單、合作開發患者APP,有效提升患者的健康狀況知曉率、依從性和隨訪率。
然而,要應對心腦血管疾病年輕化的嚴峻挑戰,醫療技術的進步還需結合每個人自身的預防和重視。郭寧提醒,40+群體往往工作繁忙、壓力大,更應成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做到規律運動、戒煙限酒、規律作息。“我常對患者說一句話,手術只能解決10%,90%還是靠自己。”她說。
心腦血管疾病有哪些預警信號?郭寧提醒:胸悶、胸痛、活動后氣短、嗓子灼熱感等,都可能是心腦血管疾病的早期癥狀,切勿輕視或自行用藥,應及時就醫。“特別是年輕人,年輕的冠心病患者由于缺少缺血預適應,往往發病非常緊急和兇險。”
專家呼吁更多人加入到主動健康的行列,特別是40歲以上人群。正如郭寧所說:“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是一場持久戰,越早行動,就越能守護健康的未來。特別是40歲以上的群體,應盡早行動,積極篩查,主動管理,學會做自己的醫生。”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 袁金會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編輯: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