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企業“進退自如” 中國挺市場主體再出連環招
4月14日召開的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草案)》(下稱條例草案),為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和促進公平競爭提供法治保障。這份文件推出的“連環招”,被認為將令廣大企業生意更好做,助其“進得來、退得出、活得好”。
近年來,通過推進商事制度等改革,中國市場主體數量在“十三五”期間新增6000多萬戶,增強了經濟活力和韌性,促進了大量就業。有好的做法,就要推而廣之。此次會議提出,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把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為制度規范,尤其要完善市場主體登記管理這一基礎性制度。
“企業開辦便利度”是衡量一個國家營商環境水平的重要指標。近年來,有關部門加強協同配合,采取有效措施,簡環節、減時間,中國企業開辦便利度不斷提升,便利化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部分城市相關指標已全球領先。
世界銀行2020年發布的一份專題報告顯示,全世界只有少數幾個城市開辦企業幾乎是免費,北京便是其中之一。在北京開辦企業需走完的流程和時間,也短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為了進一步給市場主體減負,讓登記工作麻煩少一點、體驗好一點、效率高一點,此次條例草案要求提升登記便利度,包括推行當場辦、一次辦、限時辦、網上辦、異地可辦等。與此同時,申請材料和登記環節也將進一步精簡。例如,登記機關能夠通過政務信息共享平臺獲取的相關信息,不得要求申請人重復提供。
市場主體進得來,也要能退得出,這樣才有利于市場公平競爭。為解決企業反映的“注銷難”問題,進一步推進企業注銷便利化,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相關部門此前已開始推進企業注銷便利化工作,完善簡易注銷制度,方便企業退出市場。
此次條例草案提出,為推動解決“注銷難”,明確規定市場主體未發生或已清償債權債務、職工工資、社保費用、應繳稅款等,書面承諾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并按規定公示的,可按簡易程序辦理注銷,其中個體工商戶無需公示。專家認為,此舉將有助于提升市場主體自我更新能力;對簡易注銷門檻進行明確,也更便于有關方面依法依規辦理。
在疫情特殊形勢下,市場主體要想“活得好”,首先得“活下來”。中國官方對此亦不斷動腦筋、出新招。
去年11月公布的《關于國務院第七次大督查收集轉辦部分意見建議情況的通報》提及,部分督查組反映,市場監管部門對連續兩個年度未報送年度報告的企業,可以吊銷營業執照。很多企業因短期經營困難暫時歇業,但仍有意愿繼續經營,而企業一旦被吊銷營業執照,其法定代表人再次創業會遇到障礙。
這份通報建議,對未按規定報送年報的企業設立“休眠期”,合理設置休眠條件和程序,承認休眠期間企業合法存續地位,保證企業經營資格和主體資格的連續性。
此次條例草案明確,為降低市場主體維持成本,設立歇業制度。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等造成經營困難的,市場主體可自主決定在一定時期內歇業并向登記機關備案,歇業最長不得超過3年。
中泰證券研究所政策組負責人、首席分析師楊暢表示,相關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中小企業當期現金流壓力,幫助企業渡過短期沖擊。這也意味著,符合條件的受困企業將獲得按下“暫停鍵”喘口氣的機會,保住市場主體資格,積累資本重振旗鼓。
以更宏觀的視角看,借助這些新措施、新辦法,更多市場主體在沖擊中活下來,也將有助于穩定就業,促進中國經濟平穩發展,實現“留得青山”和“青山常在”,在盎然生機中贏得未來。(記者 王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