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提升立德樹人成效的關鍵性舉措,注重統籌規劃、分類建設、示范引領,不斷提升課程思政建設質量,努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是注重統籌規劃,提升課程思政建設推進力度。全方位行動,由書記、校長擔任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形成本科生院牽頭組織,教工部、學工部、校團委、人事處、研究生院等部門聯動、院系落實推進、教師全員參與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格局。持續性推進,作為全國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建設高校,學校2018年啟動十大育人體系建設,《課程育人體系建設方案》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重要內容;2019年打造六大育人陣地,將教室育人陣地擺在首要位置,進一步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2021年制定《重慶大學課程思政建設實施辦法》,全面推進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學校黨委常委會會議、三全育人工作例會定期研究,經常性召開課程思政專題推進會、建設研討會等,不間斷地為課程思政建設注入持續動力。制度化保障,探索建立科學多元的課程思政建設評價標準,將教學設計、挖掘轉化等測評指標納入評課評教指標體系;將課程育人職責納入專任教師崗位職責,明確到績效工資實施辦法、考核辦法及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實施辦法等文件中;把課程思政建設成效作為院系教學績效考核重要內容,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情況和教學效果作為考核評價、崗位聘用、評優獎勵、選拔培訓的重要依據。
二是注重分類建設,提升課程思政體系建設成效。系統梳理各類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載的育人功能,納入教案內容和教學大綱,作為必要章節、課程講授重要內容和學生考核關鍵知識,匯編形成《重慶大學課程育人元素拾萃》。公共基礎課程建立健全專家領銜制,組建名師大家教學團隊,鼓勵跨校聯合授課;結合地域特色,建設《大國工匠》《紅巖精神》《川劇藝術與表演》等特色課程;推進通識教育2.0工程。專業教育課程融入家國情懷、社會責任、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職業素養等思政元素,整理編撰《重慶大學課程思政教案集萃》,評選出37個教學典型優秀案例、100門示范課,學校獲批重慶市課程思政研究中心,《土建概論與研討》入選教育部首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8位授課教師獲評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教學團隊。實踐類課程注重知行合一,深入推進實踐教學改革,1門課程被認定為首批國家級社會實踐一流本科課程;以“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和創新創業樹聲行動、志愿服務啟邦行動、社會實踐熔爐行動、深造就業揚帆行動“四大實踐行動”等為載體拓展實踐育人平臺,引導學生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三是注重能力培養,提升課程思政建設內生動力。加強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建設,將課程思政有關內容納入教師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和師德師風、教學能力專題培訓,將“課程思政”融入青年教師講課比賽內容;設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專項項目”,逐步完善“培訓—立項—評選”工作機制,連續兩年評選出10門課程思政優秀案例,給予課程思政優秀教師教學榮譽和獎勵;探索思政課教師與其他學科專業教師合力育人機制,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與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聯合開設《學術論文寫作》課程,把科研立志、科學報國以及學術道德植入課堂教學內容;搭建課程思政建設交流平臺,面向重慶市高校舉辦課程思政研修班。發揮榜樣示范引領作用,重慶大學“立德樹人”專題展覽館集中展示歷代重大人獻身教育事業、潛心治學治教的優良傳統,以珍貴口述史料和教案、工作筆記等實物資料為生動教材,教育感染廣大教師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楊永斌院士參與青年教師教學培訓,分享個人成長經歷、愛國情懷和教學經驗;周緒紅院士為土木工程學院本科新生上《土建概論與研討》第一堂課,帶領學生感受中國土木工程科學家的專業情懷與魅力、工匠精神和家國情懷,并受邀在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四川大學等10多所高校開展巡回講授,在全國高校產生了較大影響。
關鍵詞: 重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