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是教育大省,也是職業教育大省,現有中職學校198所、高職院校90所,在校生約146.5萬人;江蘇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實現“十一連冠”,參加全國教學能力大賽實現“九連冠”;在最近兩屆的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中,江蘇獲獎總數均居全國第一;江蘇職業教育每年向社會輸送約50萬名技術技能人才,全省現有高技能人才455萬人,規模保持全國領先……“十三五”以來,江蘇職業教育發展交出漂亮成績單。這組數據的背后是省財政投入36億元專項資金,推出多項有力舉措,為江蘇職業教育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投入機制遵循職業教育規律
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是技術技能人才的主要來源,對于提升人力資本質量,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十三五”以來,我省不斷健全投入機制,遵循職業教育規律,支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發展的能力進一步提升。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在生均財政撥款經費方面,2020年,全省中等職業學校生均財政撥款經費蘇南地區不低于10000元、蘇中地區不低于8000元、蘇北地區不低于7000元,中等職業學校生均財政公用經費達到當地普通高中的1.5倍。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生均財政撥款基本定額標準提高到與普通本科同等標準。同時,進一步優化財政生均撥款制度,實行財政性經費與辦學績效、教育質量、本地就業率等因素掛鉤的撥款方式。
為了讓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從江蘇的職業院校中走出來,省財政支持實施中等職業學校“領航計劃”,支持創建50所左右扎根江蘇、引領全國、世界一流水平的中等職業學校;深化五年制高職辦學改革,突出中高職一體化辦學優勢,彰顯辦學特色;實施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卓越計劃,重點建設8所江蘇省卓越高職院校和22所高水平高職院校;出臺專項激勵政策,建設10所特色鮮明、示范引領的應用型本科院校。
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就要對接產業、優化布局,江蘇出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重點支持建設高職院校36個產教融合集成平臺項目和14個培養項目,覆蓋13個專業大類,涉及20多個產業領域,總投入超過15億元,并已認定144家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同時,為充分發揮企業主體責任,推進大中型企業與職業院校開展深度合作,我省出臺“產教融合型企業”認定辦法,省級每年認定100家左右“產教融合型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并按規定落實相關稅收政策。
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
目前,職業院校畢業生升學途徑主要包括普通高校對口中職畢業生招生考試、實施五年制一貫制高等職業教育、實行職業教育體系貫通培養三大路徑。通過這些途徑,成千上萬的年輕人通過技能改變人生,職業院校畢業生升學和成才通道越來越寬廣,職業教育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大大增強。“十三五”期間,高等學校面向中職學生的對口招生人數達31.95萬人,其中本科2.6萬余人。我省高職畢業生升學比例從5%提升至18%,去年專轉本招生3.7萬人,擴招1.65萬人。
“十三五”以來,省財政支持推進中職高職銜接、中職本科銜接、高職本科銜接,開展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教育分級培養和聯合培養,逐步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健全“文化素質+職業技能”招生考試辦法,為高中階段學生提供多樣化升學機會。具體包括:提高高等院校對口招收中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的比例和規模,新增本科招生計劃主要用于應用型本科教育;在高等職業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100個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示范專業等。
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形成合力
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形成合力,為其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為支持民辦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省財政出臺一攬子政策。民辦學校按照同類型同專業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學費標準免除學費,同等享受財政的補助政策;民辦學校在校生同等享受國家助學金;對入選江蘇省卓越高職院校和高水平高職院校的民辦高校,適當給予獎補;支持技工院校實訓基地建設,每年安排專項資金1000萬元,對入選的民辦技工學校同樣給予支持。
同時,省財政支持領軍型企業和公辦職業院校合作舉辦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或二級學院(系部),經批準可設立為非營利性法人,確保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和國有資產從中保值增值,并支持地方政府和民辦職業院校合作舉辦混合所有制性質的學院或二級學院(系部),加大對優質民辦職業教育的投入。
今年,省財政還將通過助力我省實施5個方面24條改革任務,支持蘇錫常都市圈打造全國深化產教融合體制機制改革先行區、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示范區、職業教育區域一體化發展標桿區,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優化升級的方向,穩步提升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和水平,不斷增強職業教育認可度和吸引力,為江蘇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