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座城市對學區房“下手”。
4月6日,安徽省合肥市施行房地產“新政八條”,其中明確規定,自2021年新入學起,實行同一套住房,6年內只能享有學區內小學1個學位,3年內只能享有學區內初中1個學位(多胞胎、二孩等符合法律法規規定情形的除外)。
不僅合肥,近段時間以來,上海、深圳、長沙等地相繼出臺入學新政和房地產調控政策,引發當地房地產市場“連鎖效應”。如何給“高燒”的學區房降溫?這一話題再度成為社會熱議的焦點。
學區房反映了家長的焦慮
“學區房”3個字背后,承載了家長太多的教育期待。
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副研究員楊程看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普通家庭有了越來越多的經濟基礎,希望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在不愿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作用下,重金購買學區房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選擇。
由于不同學校之間的教育水平存在差異,在同一地段,學區房價格明顯高于周邊非名校板塊。以北京市馬甸橋附近為例,對口西城區某知名小學的小區比附近三環以北的小區房價每平方米高出4萬元左右。
“某種程度上,學區房可以視為教育均衡發展的‘晴雨表’。”同濟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張端鴻分析,高價學區房的產生,最根本的原因是優質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反映了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迫切需求。
近年來,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成為各地政府的重要目標。不少地方通過學區化與集團化辦學、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校長教師輪崗交流等措施,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
在入學政策上,北京、山東、江蘇等地也紛紛出臺了多校劃片等政策,降低學區房炒作熱度。此外,在推進學區房鎖定政策和稅收政策上,不少地方也進行了探索。
“從這兩年購房市場的情況來看,一窩蜂爭搶所謂好學校,面臨很多風險。在追漲的情緒下,導致學區房購入成本很高,房價下跌后出現了較大虧損。解決此類問題,既需要政府層面的制度設計,也需要家長或購房者心態的調整。”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說。
部門聯動抑制學區房炒作
家住上海浦東區的林女士原本計劃賣掉自家的房子,置換一套前灘附近的學區房,看到手機上被刷屏的上海“中招”指標到校的消息后,林女士有些猶豫,“按照政策,孩子就算上家門口的學校也有希望入讀重點高中”。
半個月前,上海市教委公布了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改革實施辦法,明確從2022年起,上海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將拿出招生總計劃的50%以上,通過“名額分配綜合評價錄取”方式,分配到區、分配到校。
“此番改革讓上海高中教育資源分配更加均衡,一些薄弱學校的學生入讀優質高中的機會相對增加,可能會吸引一部分生源回流,有利于學區房市場降溫。”張端鴻分析。
而在此前,上海學區房經歷了一波強勢上漲。根據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對大三林板塊、張江板塊和黃浦區3個學區相對熱的板塊進行數據分析顯示,2019年,這3個板塊的價格比較穩定。而到了2020年尤其是二季度開始,這3個板塊的價格明顯上漲,出現了學區炒作、一房難求、房價哄抬、預期不穩等亂象。
嚴躍進近日走訪靜安區多家門店后發現,新政發布后,學區房比之前難賣,成交周期明顯變長,大部分買家選擇觀望,等待價格下跌。
事實上,穩定學區房在內的房地產市場,是今年各地房地產監管部門的重點工作。近期,重慶、東莞、西安、無錫等城市陸續出臺調控政策。比如,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明確,商品房銷售不得在廣告中使用中小學名稱、中小學形象標志等內容,不可以在廣告中暗示購房可簽約入讀或劃片入讀中小學等4項禁令;西安市住建局規定,不得以學區、學位為名,抬高房屋掛牌價格。
“這些城市因地制宜,加強部門聯動,從各個角度各個渠道出發,積極穩定了學區房的價格和市場預期。”嚴躍進說。
推進學區房治理綜合改革
采訪中,多位專家認為,近期出臺的入學新政和房地產調控政策,客觀上可以抑制學區房的過度炒作。但是,治理學區房亂象,只靠單一的政策舉措難以根治,而是要在考試招生制度、課程建設、教育投入、教育評價及家校共育等多個維度進行綜合改革。
在楊程看來,最重要的是發揮教育評價指揮棒作用。各地應該積極推動教育評價改革的落地,拿出切實可行的路徑,改變過去“唯分數”“唯升學率”的教育政績觀和教育質量觀。全社會也要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堅持科學正確的用人觀。
“目前,全國絕大部分縣(區)通過了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國家督導評估驗收,為治理學區房問題奠定了基礎。”張端鴻認為,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走向優質均衡,不僅要保證經費投入,更要重視校長管理水平和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要推進集團化辦學走向深入,促進教師在各校間流動,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整體提升。”
楊程則認為,近年來,各地積極推進城鄉之間教師的流動,但是市域內的流動還面臨不少阻力,下一步要創新舉措,加大對城區薄弱學校的師資幫扶力度,提升薄弱學校辦學水平。
在義務教育學校招生政策上,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認為,并非一種招生政策便可包打天下,“單校劃片”和“多校劃片”可以并行不悖,至于究竟采取哪種方式,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要強化“多校劃片”工作程序和內容的公開、公平和公正,提升“多校劃片”結果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