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公勺公筷,是為了避免病從口入,也是我們助力疫情防控的有效手段。今天我們就來畫一畫如何使用公勺公筷和光盤行動吧。”前不久,吳興區埭溪鎮上強村的文化禮堂里,一場圍繞“餐有禮”新風的“畫餐盤”活動正在舉行。
“平時我們外出用餐或者是在食堂吃飯的時候,一定要先用公筷把菜夾到自己的碗里,然后用自己的筷子再吃飯,吃多少夾多少,這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志愿者一邊帶領著孩子們在紙質的餐盤上繪畫,一邊講解著如何使用公勺公筷以及如何從自身做起踐行光盤行動。
小餐桌帶動大文明,小習慣帶來大改變。為更好杜絕鋪張浪費,樹立勤儉節約的文明新風,埭溪鎮積極推進移風易俗,通過成立移風易俗理事會,著力培育群眾養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以上強村為例,自移風易俗理事會成立以來,該村便通過事前引導、事中參與、事后登記的方式,逐步完善節儉喜宴登記冊,樹立起節儉辦事新風,使鄉村文化禮堂成為倡導文明新風的示范窗口。
“為了讓理事會發揮更好的作用,我們探索建立了擺酒設宴量化反饋機制,用光盤桶對每一次宴席結束之后的剩菜進行收集稱重,以每桌的剩飯剩菜重量,上下浮動場租收費標準的10%。”村黨總支書記蔡衛民介紹,同時,該村還規定,每戶每年在文化禮堂擺酒設宴不得超過兩場,每超過一場加收標準費用的20%,通過明晰的制度鼓勵居民厲行節儉。反對大操大辦、鋪張浪費,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如今,移風易俗、文明節儉已經成為該村的新風尚。
據統計,截至目前,埭溪鎮所有行政村均已成立移風易俗理事會,并將杜絕天價彩禮、婚喪事大操大辦納入村規民約,已累計節省紅白事辦事費用1000余萬元。“我們以上強村為試點,形成了一套浙江有禮‘餐有禮’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目前已經收到了明顯效果。”鎮黨建工作辦公室工作人員毛國望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更好營造破陳規、除陋習、傳文明、樹新風的良好氛圍。”